这几天,酱香拿铁火出圈了,有人评价是隔夜宿醉的味道,有人评价是美好的交融!更有人晒出茅台厚奶的配方,满满的科技与狠活儿!
欢迎大家进杜院长直播间与学习群交流(V:m1413519)
那么,为什么有些食物能称为公认的大餐呢?资本为什么青睐火锅、咖啡、饮料,而排斥蔬菜,谷物;这里面有什么没有被发现的秘密?
身体本能、成瘾性及心理作用
每个人对【好吃】的理解和定义都不同。而从认知心理学上分析,好像事实确实如此:好吃没有标准答案。
从体验维度分析,个人对【好吃】的判断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身体本能,二是来自后天习得。
我们先来说一下个人对好吃的第一种判断来源:身体本能。
从书面意义上理解,本能是通过遗传机制固定下来的先天行为。所以出于本能,我们对一些食物是天然具备渴望的,比如糖(来自母乳的甜味)、高碳水、高脂肪食品。
这种从生理机制上来讲,不论是糖也好,还是酒精也罢,都可以引起大脑中名为伏隔核这个区域的反应,这个区域是每个人的“奖励中心”,会发放一种奖品,这种奖品是一种叫做“多巴胺”神经物质,多巴胺会让我们快乐。
美拉德反应及身体的共性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对食材的认知,共性远远大于差异。说到共性,先从食材的制作工艺上讲,我们不得不提烹饪的几大化学反应:美拉德反应、糊化反应、酯化反应、降解反应和发酵。
任何一种过度烹饪的目的,都是激发你的味蕾,增加你的消费,结果,就是毁灭你的健康。
我们对【好吃】概念的产生,是一个从认知到习惯的过程。我们先认知到一个东西好吃,然后在长期的饮食中形成持续性正向反馈,从而生成我们的饮食习惯。所以,好吃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个习惯。我们认知到一个东西“好吃”,并习惯吃,那这个东西就是好吃的。
西方的饮食、国人吃不习惯;粤西南的清淡饮食,川渝地区的人吃不习惯。中华大地,各地风俗习惯差异巨大。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即便是一个县,各个镇的饮食习惯都有所不同。
全国各地几十万种不同的风味,酸甜苦辣二十四味的N次方变化……;甚至各地连咸淡的标准都不一样,江汉平原的人盐口重,闽南的人盐口轻,所以在四海之内,每一个产品、每一个食材,根本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吃】的标准。
即便是一个地方,好吃的标准也会时移势易。比如八、九十年代的老长沙的湘菜馆子的湘菜,放到现在来看,就油厚酱重,谈不上“好吃”。老北京的名小吃:卤煮、豆汁儿、灌肠,即便是北京人,也没多少人会称赞“好吃”。同一个食材,“好吃”的标准竟然会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来自生活习惯的改变。
理解了这一切,是不是就知道我为什么热衷于吃健康餐,总是告诉大家,养好肠道菌群,就可以决定你的饮食喜好。
201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医学院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有关自闭症与挑食行为之间的联系。
研究表明,在1462名已确诊的自闭症儿童中,有70%的孩子存在饮食异常,其中包括了挑食,对食物过敏或不愿意进食等行为。而作为对照组的正常儿童,挑食行为的比例仅占4.8%。
假设一个人长期食用碳水化合物而厌恶蔬菜,那么喜欢碳水化合物一类的菌群就能得以发展,喜欢膳食纤维的菌群则可能被淘汰。
就是这样,人们会不得不为了迎合肠道菌群,只选择能使菌群发展壮大的“营养”,从而造成挑食的情况。
今晚,我将在微信群为大家分享,饮食是塑造肠道菌种的驱动因素,如何通过健康饮食改善肠道菌群,欢迎大家来听听。
欢迎大家进杜院长直播间与学习群交流(V:m141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