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个好东西,让我们冷暖自知,气血的温度,不但决定人的寿命,更是精神的归途。
初春之际2023年第一次出差,又一次感悟到了候机厅的繁忙!这次恰逢与协和医院史宏晖教授同一航班,说起彼此的工作,不知不觉又回到妇科养生的主题。没想到史教授也一直思考如何让年轻人理解中医养生的神妙之处。
中医妇科养生,离不开“气血”二字,而气又分为两个不同的路径,四个不同的方式。从肺部进入身体的气不足,现代医学用血氧含量去标注,长期性的血氧不足,身体细胞自然会代谢障碍,这即是慢性炎症的一个诱因。而对于此,中医认为是“气虚”,譬如林黛玉,花落泪下,怨天尤人,楚楚可怜!
弗里德·穆拉德博士,199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同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把食物进入身体的气,定义为一氧化氮,是由硝酸盐转化而来。欧洲人大量服用的甜菜根,既有此功效。
1886年德国人苏尔茨和斯泰格从白羽扇豆芽中首先发现了精氨酸。1904年,德国化学家柯塞尔又从许多蛋白质降解产物中发现了它。中医对此的描述非常简单,用营气一笔带过!通过一些动作,引导气息运行,中国有气功、太极,印度有瑜伽,美国有普拉提和禅柔!当人类身心负担过重的时候,冥想、打坐给血液、神经做减法的方式,也算是气血净化。
而血的认知更有趣味,有形的红色的液体是血,血中无形而有用的物质,西方医学的营养,中医则称为“气化”,来源均为食物中分解。血液的营养不平衡,粘稠度过高,会造成血液流速下降,血管压力过大,中医称之为“气实”。氧气+营养,阳气+气血,分别构建了西方和东方对生命的基础认知。
解决气血问题,要养脾胃(脾为生血器官,需要良性的食物结构,肠道益生菌要给足),养肝(肝为藏血器官,容器要干净,净化膜要定期换),气行血(推动力要足,肺活量要够,一氧化氮要足)。更高级的养气血,还要兼顾睡眠中的垃圾清除,肌肉放松等多种方式。
2个小时的航程远远没有完成对气血之妙的探讨,中医的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这次全国性的营养学会议上,希望多一些从气血角度的解读。
本周三晚上八点半,我也会在微信群中跟伙伴们,分享一些气血知识和健康感悟!
欢迎大家进杜院长直播间免费学习与咨询(V:m141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