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生活,无疾自愈

图片展示

解读《抗炎生活》,呵护血管健康,预防动脉硬化!

作者:纯净生活 浏览: 发表时间:2022-11-11 09:44:56

主讲人:杜铭院长

【文字整理于杜院长讲座视频】

欢迎大家进杜院长直播间免费学习与咨询(V:m1413519)

01

炎症指数(CRP)越低,寿命越长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继续带大家读书,这本书叫作《抗炎生活》,是池谷敏郎医生所写的,他是日本池谷医院的院长,也是首席医师。


在这本书中陈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延缓衰老的关键步骤在于什么呢?就是避免糖化、氧化和发炎,这三件事其实是衰老的诱发因素。我们为什么把自己社群的主题定为“纯净生活,抗炎自救”呢?就是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懂得糖化、老化和氧化这三者之间的关联。


为什么建议大家吃整全食物


我们以玉米为例,比如我吃了一个玉米,玉米里面有没有糖?有。玉米里面有淀粉,我们在厨房会用玉米淀粉勾芡,这就是玉米里面的纯糖部分。玉米里面有没有脂肪?有。因为玉米可以榨油,玉米油我们很常见,它其实就是玉米脂化的部分


但为什么从玉米中提取的糖和油是有危害的,但吃整个玉米就没问题呢?因为吃整根玉米进去,同时会给你的身体提供多酚物质,但要是把玉米提纯变成玉米粉或者玉米油,里面就完全没有多酚物质了,这样玉米里的有益成分就消失了,所以我们会一直跟大家强调要吃“整全食物”。


对于身体健康来讲,肯定是吃整根玉米最好,这样相当于你同时摄入了油,还摄入了粗制碳水和多酚物质。玉米本身就是一个营养平衡体,它里面自带抗氧化结构,这样吃下去,对我们的健康就不会造成伤害。


其实我们所谓的糖化是由淀粉类食物带来的,而抗氧化、抗糖化是由多酚物质去实现的,它们俩在天然食物中会形成一种平衡,所以说吃天然的整全食物要比吃食物的提取物更有益健康。


如何判断我们体内是否有炎症?


我跟大家讲过,能够作为炎症的参考指标叫作“C反应蛋白”,在日本和美国基本是用这个指标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炎症。因为人体有炎症的时候,肝脏会制造出几个蛋白质,它们会随着血液遍布全身,而这些蛋白质就被统称为C反应蛋白(CRP)


当我们体检时大家就能看到CRP这个项目。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C反应蛋白的检测标准是——0.30 mg/dL以下,属于标准范围;0.31~0.99 mg/dL,表示需注意;1.00 mg/dL以上,表示异常。但我们建议大家把它控制得越低越好,甚至可以到0.01这个数值上。


但普通人看体检报告的方式是什么呢?只要没有箭头,就认为自己很健康。但其实有一些指标我们要懂得“趋高”,就是越高越好,甚至可以超过正常值;而有一些指标我们要“趋低”,甚至要低于正常值。比如C反应蛋白,就是数值越低越好


现在日本和美国已经有了一个检测叫作“高敏感度的CRP检测”,敏感度超出一般CRP检查的百倍。1999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就把高敏感度的CRP检测定为了动脉硬化的参考指标


我们常跟大家讲,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我国现在还没有把CRP检测当作动脉硬化的判定标准,但早在1999年,美国已经开始明白,动脉硬化的前期基础就是慢性炎症。所以说现在美国、日本都已经在开始用高敏感度的CRP检测来评估大家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但需要注意的是,CRP数值也会受到日常感冒、受伤、牙周疾病等炎症的影响,检测数值容易因此产生波动,所以这个指标最好多做几次,进行多次评估,然后根据数值的波动和变化来做出判断。


炎症指数低的人,寿命更长


国外有研究发现,如果我们把CRP也就是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指数的标准,数值越高,就证明你体内的慢性炎症越高,那你的死亡风险就会比其他人更高


相反,数值越低就证明体内的炎症越低,没有慢性炎症,自然就能活得健康长寿。该研究还发现,不论在哪个年龄层,炎症指数低的人,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都比较高。


由于我国现在还没有高敏感度的CRP检测,那我们应该怎么验证自己身体内的炎症指数呢?池谷医生给大家做了一个“体内炎症程度”检查表,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检查表来做判断。


➡️ 饮食习惯:

1. 比起吃鱼,更爱吃肉,主菜以肉类居多。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北方的黄焖鸡米饭、过油肉拌面,甚至卤煮火烧等等,其实都是以肉类为主的饮食。

2. 爱吃甜食,零食必不可少。有多少人在家时可以中午不吃饭,一天只靠零食让自己吃饱,一会儿一口,连主食都不吃了。

3. 常吃油炸食物、炒菜、快餐、膨化食品。


➡️ 生活习惯:

1. 不喜欢走路。出门就是坐车或者地铁、公交车、网约车,不喜欢走路的背后其实就是不喜欢运动。

2. 坐着的时间比较长。

3. 抽烟。

4. 容易焦虑,压力大。

5. 只用牙刷刷牙,没用牙线和齿尖刷。

6. 便秘和腹泻,交替进行。


➡️ 健康指数检查:

1. 比20岁时胖了20斤。

2. 血糖值偏高。

3. 胆固醇偏高。

4. C反应蛋白指数偏高。

5. 腰围指数偏高,男性大于90公分,女性大于85公分。


➡️ 整体状态评估:

1.不论睡多久还是觉得疲劳。

2.患有牙周疾病。

3.经常腹痛。

4.容易情绪低落。

5.皮肤有异常现象,包括皮疹、湿疹、荨麻疹、干痒等诸多问题。


看了这么多项,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一个都没有,但是你们大多数人会有1~9项,甚至很多人会有10项以上。


大家能够看到,我一个六零后可以在这里精力旺盛地给你们讲课,每天高负荷的运动,还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而且我的皮肤上不会有斑、皱纹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就是因为我的体内没有慢性炎症


02

动脉硬化的形成机制和发展阶段


动脉硬化是什么?是从血管内部的小伤口开始引起的慢性炎症


我跟大家讲到过,血管会从内、外两个层面受到伤害,外端的伤害是什么呢?比如蚊子的嘴巴插进了你的血管,然后你会长一个肿包;或者你的手被狗咬出血了,这证明你的血管被损伤了,狗唾液中的一些蛋白质可能会进入你的血液,导致你生病;像这两种情况就属于血管受到的外在伤害。


而血管的内在伤害就是我一直跟大家强调的,由于慢性炎症造成血管内壁的上皮细胞产生溃疡,然后出现了一个小伤口。这个小伤口需要上皮细胞帮忙愈合,而上皮细胞的组成结构包括胆固醇,所以低密度脂蛋白就会辛辛苦苦地把胆固醇送到这里来,帮助形成新的上皮细胞


所以其实你不用去想自己为什么低密度脂蛋白高、胆固醇高,其实这都是身体自救的一种反应,背后的原因在于你的血管壁上有了小伤口。


那为什么说低密度脂蛋白高就代表你有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呢?其实不是人家低密度脂蛋白在这里捣乱,而是因为你的血管壁上到处都是小伤口,低密度脂蛋白作为运输工具要给受伤的血管壁运送胆固醇,帮你愈合伤口。


那你为什么会动脉硬化呢?是因为当你的血管壁发炎之后,会有免疫细胞过来做抗炎处理,胆固醇也会过来做上皮细胞的重建,还会有血小板过来进行凝血。当这样的一堆东西聚积在你的血管壁上,你的血管壁就会变硬、失去弹性,然后出现动脉硬化的问题


哪些人容易动脉硬化?


血压偏高容易动脉硬化、血糖偏高容易动脉硬化、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人也容易动脉硬化。


此时我们应该再向上追问一句:为什么你会高血压、为什么你会高血糖、为什么你会高胆固醇、为什么你的“低密度”会高?现在专家们已经确定,原因就在于你体内的炎症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你体内没有炎症,这些指标就高不了。无论是高血压也好,高血糖也好,高胰岛素血症也好,甚至包括我们所说的血小板高也好,这一系列问题背后的诱发因素都在于炎症。


血管硬化的四个阶段


一、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免疫细胞入侵


动脉硬化最初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原本血管内皮细胞是呈片状紧紧地连在一起的,大家想象不出血管壁什么样,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皮肤结构,上面有上皮细胞,有角质层,一个一个紧密地联在一起。


那么当我们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之后,会大量分泌促炎物质。接着,免疫细胞会附着在血管内皮上面,从内皮细胞的缝隙侵入到血管壁的内侧,然后这些免疫细胞会变成能吞食异物并进行处理的“巨噬细胞”


二、异物的侵入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之后,防御功能会变弱,这样外界的异物就更容易侵入血管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异物就是血液中多余的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潜入血管壁的内侧后,会被活性氧氧化,变成“极低密度脂蛋白”,也叫作“氧化后的低密度脂蛋白”。所以我们会一直跟大家强调抗氧化,如果你身体有良好的抗氧化机制,低密度脂蛋白就可能不会变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对你的危害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三、免疫系统启动


当低密度脂蛋白变成氧化后的低密度脂蛋白之后,保护身体的免疫系统会把它当成异物去攻击。巨噬细胞的主要作用就是杀灭敌人,所以它会把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当成异物来处理,不断地将它扑灭、吞噬


四、血管斑块的产生


当巨噬细胞吞噬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到了极限之后,就会变成名为“泡沫细胞”的脂肪肿块,储存在血管壁的内部,最后像肿瘤一般隆起。然后这些肿起的脂肪块,就会成为血管壁内侧的斑块


在这一串的流程中,核心问题是什么呢?是我们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受损,引起免疫细胞产生了非正常性的战斗,然后那些无法清除的异物造成了血管内部的肿块堆积,这就是你们血管硬化的一个由来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的血管壁没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报警机制,因为它没有痛感,不像口腔溃疡、鼻炎,会让你感到难受。


其实我们人体对外的组织器官都是非常敏感的,如果有个虫子爬进你的耳朵,你一定能马上反应过来。如果稍微有个小异物进到眼睛里,眼睛会立刻红肿痒、流泪,以便把异物排出来。所以我们会有一个词叫作“眼睛里不揉沙子”


但我们的血管没有这种敏感的报警机制,因为它藏在人体内部。人体在进化过程中也没有想到,你们这帮家伙会每天胡吃海塞,让血管内壁受到伤害。所以说,在人类的进化中,只对外在的器官和皮肤设置了报警机制,而没有为血管内壁准备报警机制,这样也就失去了预防或及时发现血管问题的机会。


动脉硬化的源头在于什么?


池谷医生认为,动脉硬化的源头是出自于因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胆固醇等引起的慢性炎症


➡️ 年龄增长。这证明你身体当中聚积的糖化反应越来越严重。所以说年纪越大,越要注意抗糖化、抗氧化,包括AKG、吡咯喹啉醌(PQQ)这样的一些物质,都要长期纳入到我们的饮食当中。


➡️ 高血压、高血糖。血管里面流动着源源不断的血液,当血液的流动速度过强(血压过高),你的血管内壁就会被拉开,然后像吹气球一样把血管壁吹得又大又薄,因而容易造成血管内壁的损伤。


还有如果你血液中的营养结构不对——不该有的糖在里边待着、不该有的胆固醇在里边待着,那就会导致高血糖、高胆固醇的问题,然后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久而久之还会形成血管斑块。


最后,斑块会像中华料理中的小笼包那样“外皮很薄,中间柔软”,表皮很容易破溃,当斑块因某种刺激而破裂时,血液里的血小板就会过来止血,然后聚集在此处形成血栓。


血栓变大之后,可能会阻断血液流动,也可能会脱落随着我们的血液在全身游走,如果它是在我们的大血管里流动没问题,因为它堵不住我们的大血管。但如果它跑到了小血管,就可能会堵在那里,造成局部的供血不足——如果堵在心脏,就是心梗,堵在脑血管,就是脑梗


尊重人类本能,选择抗炎饮食


人类的身体没有进化出血管的报警机制,因为它没有想到你们的饮食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在人类过去的食谱当中,没有任何一个物质是促炎的,他们吃的全谷物是抗炎的、植物也是抗炎的,根本没有精制油,也没有糖


所以在历史当中,人类甚至包括人类之外的所有动物都接触不到促炎食物,所以我们的血管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一种塑造过程,当时的人体也没有想到你们现在会把食物做精加工,这其实违背了人体发展的原则。


所以“纯净生活,抗炎自救”倡导的思想就是要遵循人和动物的基础本能。在人类这几千年、上万年的发展历史当中,只有这三十多年我们才把食物变成了工业化,因为地球的人口太多,靠原始的农耕没办法保证地球上这么多亿人口的存活。我们只能把食物变成工业,用这种手段让生产加速、产量提高、食物的储存时间变长。


但问题是,我们的身体无法适应这样的变化,现在对我们来说,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就取决于各位对这些事情的认知,认知得越早越全面,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就越好。

欢迎大家进杜院长直播间免费学习与咨询(V:m1413519)

文章推荐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